2011年07月04日 11:16
来源:国际在线
聘请西方专家培训高级干部,向外国使节和媒体敞开中央机关大门
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白求恩”式的好医生吴孟超、横跨珠峰第一人次仁多吉……这些看上去彼此没有任何关联的人物,6月28日以共同的身份——基层党员,参加了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
像这样与中国基层党员交流的机会,在外国记者眼中已经不算稀罕。而他们的“前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长途跋涉到“红色区域”采访的经历,曾被当时的西方视为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走过90年的中国共产党,曾经笼罩在它头上的“神秘”色彩正在加速褪去。中联部、中组部、中宣部等党的职能机构都向外敞开了大门;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教授走进党员干部培训基地。一个坦诚、自信、开放的中国共产党正向世界走来。
中共干部的国际化课堂
60岁的阿兰·哈德森是牛津大学社会学教授,他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会到中共培训机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给30多位厅局级干部讲授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些台下坐着的领导干部,像求知若渴的大学生一样全神贯注,热烈的提问和讨论经常使下课时间一再被推迟。有些干部连去食堂吃饭都要追着他提问;有些希望能够晚上加一次课。
像浦东干部学院这样把外国教授“请进”课堂的做法,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党员干部培训的一个普遍模式。从社会保障体系到城市化管理,从新农村建设到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中国经济建设中的热点和难点,领导干部们最急缺的经验,都成为了外国教授们的实用教材。一位听过阿兰教授讲课的地方厅级干部对《世界新闻报》记者说:“能够直接从外国专家那里了解到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最新成果,这样的课上得真值。总感觉时间不够用。”
党校进行大规模对外开放,始自胡锦涛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时期。自1993年2月胡锦涛任校长近十年间,众多国家的元首和政要在中央党校举办演讲和讲座,其中包括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等。就连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这样的“鹰派”人物,同样能够站在中央党校的讲台上发表演讲。当时是2005年,拉姆斯菲尔德还直呼台下的学员为“中国未来的领袖”。
在党校向外国人打开校门的同时,党校的学员们也一批又一批地走出国门,通过留洋取经的方式,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养。
据记者了解,近些年,不仅东南沿海地区干部多有在外留学半年以上的经历,重庆、甘肃等西部省市同样加大了干部“留洋”的力度。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都已成为中国领导干部的培训基地。学员出国后,有的直接被送进外国的高校课堂,有的则专门对某个项目或某个机构部门进行考察学习,学期也长短不一,但回国后,学员必须上交一份学习报告。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姜海山告诉《世界新闻报》记者,无论是“走进来”,还是“走出去”,都充分说明党的干部培训越来越国际化,视野越来越开阔。“外国官员和专家学者从他们的角度来解释这个世界、观察中国,而中国的学员们也有机会了解到其他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看待当下的中国变迁。这样一种跨文化的培训模式,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增进交流、加深理解。”
对外交流超越意识形态
党员干部的培训逐渐多元化,中国共产党的党际交流也越来越开放,就连“美国之音”这样的西方媒体都注意到了这种变化:“以往在对外交往中,中共几乎只跟共产党和工人党接触。改革开放以来,情况大不同了。”
6月10日,中联部副部长艾平在中联部首次面对境外媒体的开放日上表示,截止目前,中国共产党已经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交往格局。艾平解释说:“我们确立了‘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党际交往四项原则,主张超越意识形态差异,谋求相互理解与合作,以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各国政党广泛交往。”
如今,中国共产党与国外政党已经建立起大国大党机制化交往、政党高层对话、政党多边论坛、治党治国理论研讨等众多交往形式。从去年开始,中国共产党与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举行了前所未有的政党高层对话,双方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不仅为中美政党机制化交往开了个好头,而且也促进了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
同样始于2010年的中欧政党高层论坛,是近年来中共利用党际交往渠道,主动寻求对外接触和对话的又一尝试。今年5月,第二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召开,19个欧洲国家的80多名政党领导人来华出席,期间中共与30多个政党坦诚交流,寻求理解合作。
与会的欧洲议会社会党党团主席舒尔茨表示:“参会的30多个欧洲政党,文化、历史、理念都不尽相同。即使在欧洲,我们也很少有机会坐下来交流看法,但通过这次论坛我们在中国找到了坦诚交流的机会。”英国工党影子内阁外交大臣道格拉斯·亚历山大则认为,中欧政党高层论坛本身,是中共更为开放的一个证明。
外国官员媒体走进“党中央”
除积极推动政党交流外,中国共产党近年来也不断推动自身各部门走向公开,增强了党务工作的透明度。
6月14日下午,中共中央组织部举办了开放日活动。来自50个国家的54名驻华高级外交官走进中组部,实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干部和人才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与各国使节交流时,对各种各样的提问坦诚回应,其中不乏宗教信仰、反腐败等热点话题。李源潮表示:“有人说,组织部门是一个神秘的部门,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不仅向党员敞开大门,也向所有人敞开大门,包括外国朋友。”
6月10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向境外30多家驻京媒体开放,各国记者不但实地观察和体验了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历史、现状与开放意识,还观摩了中国共产党和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的工作会谈。在这之前,中央党校、中纪委、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央文献研究室等部门也都举办了针对驻华外交人员和境外记者团的开放日活动。
事实上,近些年中共一直不断加大党务公开力度。2009年,中共决定全面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截至去年底,中共中央13个部门单位、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的新闻发言人全部就位。2010年6月,中共中央11个部门的新闻发言人首次集体亮相。这一制度与各级党委网站、热线一起,推动党务公开走向制度化、常态化。
转变形象减少误解
与国际接轨的干部培训、活跃多元的政党交往、日益透明的党务工作……随着中国共产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加强,其自身的国际形象也在悄然发生转变。
“中国共产党变得更加开放。”这是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亚洲项目主任克里·布朗在100多次到访中国后得出的结论。“我不认为中共领导下的中国对全球会是一个威胁,西方不应担心中国的成功,而应该担心它的失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李成,6月来华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国际研讨会时这样说。
确实,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与国际社会的交往程度正不断加深。这种发展变化既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调整自身定位的必然结果。中联部副部长艾平说,如果想深入了解今日中国,钥匙就是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与时俱进原则的指导下,中共做出的一系列决策都与她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判断紧密相连。世界形势发生了变化,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也都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外交学院教授、政党研究专家余科杰指出,近年来中共对外更加开?牛涣鞲庋唤隼似溆牍实木嗬耄币不赜α送饨绲墓厍校欣诩跎偻饨绲奈蠼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