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资料图)
国有部门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仍处于主导地位;政府资源配置权力加强、对经济活动干预增多,也在加速腐败和贫富两极分化
【财新网】(记者 于海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7月4日表示,中国在20世纪末开始形成的市场经济远不完美,反映在国有部门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上。
吴敬琏在当日举行的国际经济学会(IEA)第16届全球大会开幕式作主题发言时指出,这一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尽管国有经济不再是GDP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仍控制着经济的关键性领域,国有企业继续在石油、电信、铁路、金融等领域处于垄断地位;
其次,各级政府在配置包括土地和资本在内的重要经济资源上,具有巨大的权力;
第三,现代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法治基础尚未建立,各级政府官员拥有自行裁量权,可以通过投资项目审批、市场准入、价格管制等手段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经营活动。
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商品价格自由化,以及世纪之交数百万计的乡镇企业私有化,市场的力量一度得到很大的强化。但是,本世纪初,“由于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受阻,经济领域出现国进民退,政府以宏观调控的名义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强,市场力量出现了倒退。”吴敬琏称。
目前,对中国快速发展的原因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将其归功于以国有经济主导以及强有力的政府管制为特征的中国模式,另一种则认为,高速增长源于市场化改革,解放了人民的创业精神,但是,依靠行政强力控制和大规模投资的增长不能长时间持续,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认识,会影响未来中国发展模式的选择。吴敬琏认为,目前的增长模式依赖大量消耗资源的投资,不能支持长久的发展,资源、环境损害以及生存标准的不断下降,近年来愈发严重。另外,各级政府资源配置权力的加强、对经济活动干预的增多,也在加速腐败和贫富两极分化。-
本报讯 昨天,在清华大学召开的国际经济学会第十六届全球大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远非完美,主要反映在国营部门仍然是资源分配的主导者。吴敬琏认为,各级政府对于资源分配控制力的加强和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加速了腐败及两极分化。
吴敬琏强调,经济结构转型的根本是转变资源配置结构,不要将改革的建议变成口号,却忘记了其根本内涵。他认为,目前中国经济是半统治半市场化的共同体,因此在政策制定上,要有中长期政策,而不是仅考虑短期政策。
吴敬琏认为,目前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尽管国有经济并非国民经济的主体,但是仍旧控制着经济的“关键性领域”,国有企业依旧在石油、电信、铁路和金融等领域具有垄断地位。第二,各级政府仍拥有分配包括土地和资本在内的重要经济资源的巨大权力。第三,现代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基本法律,还没有建立。各级政府官员拥有太多自行决定权并且可以通过直接审批投资、市场准入许可以及价格管制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
吴敬琏指出,对于中国快速发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以国有经济主导以及强有力的政府管控为特征的中国模式,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完成重大事业。这不仅创造了中国30年来快速增长的奇迹,而且让经济在经济危机中未受损伤;另一个截然相反的观点是,上个30年中国高速增长奇迹源于市场为基础的改革解放了人民的创业精神。”吴敬琏认为,对中国经济的不同认识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