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党建“三融入三增强”的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我市采取针对性措施,推动“三融入三增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行业主管单位、企业主、员工对这一实践满意度分别达100%、97.4%、95.2%。
具体实践
推动“党员融入党组织,增强宗旨意识”。一是突出一个“亮”字,切实焕发党员党性。全面推行“党员挂牌”活动,引导“隐形党员”亮出身份。二是突出一个“暖”字,切实凸显党内关怀。由组织、统战、经信、人社等部门出面协调,引导企业普遍推行招聘录用员工、业务培训、人事安排等“党员优先”。三是突出一个“畅”字,切实管理党员组织关系。跟进党组织管理服务,形成查找、接转组织关系的无缝状态。
推动“党组织融入企业,增强引领水平”。一是固化有效的沟通协商方式,引领引导企业主思想观念。二是争取参与重大决策与管理,引领、引导企业内部运行。引导非公企业在重大决策前,召开党组织会议听取意见建议,共商企业发展大计。试行党组织与管理层“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三是带动群团组织开展活动扩大影响,引领引导企业文化。
推动“党建工作融入企业发展,增强推动能力”。一是通过践行先进性增强推动能力。党建工作将“党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充分体现在生产经营活动,使党建资源成为引领企业发展最积极的推动力量。二是通过倡导守法诚信增强推动能力。通过企业党组织为企业发展把关,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健康有序开展。三是通过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推动能力。在企业需要的时候、需要的地方,第一时间展开思想政治工作,化解职工情绪,促进维护企业稳定,引领和服务保障企业发展。
成效与启示
一是“我是党员”的荣誉感使命感大大增强。活动抓住了非公企业党员的心理特点,把党员深藏内心对党的深厚感情、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焕发出来,广泛形成了“我光荣、我争先”的思想共鸣。
二是“党的先进性思想”的生命力影响力大大增强。活动抓住企业主这个关键,注意嵌入企业决策管理运行系统,有效传播渗入党的先进性思想。全市80%的非公企业试行党组织与管理层“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党组织既在企业有效占位,又影响带动了全市非公企业“建党”覆盖率由2007年的不到10%,提升至目前的70%以上。
三是“为企分忧”的针对性实效性大大增强。各企业党组织针对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积极开展创先争优,不断凝聚智慧,引领攻坚。
这一实践抓住了非公企业党员、党组织、党建工作和企业、企业发展几个关键要素,以融入促和谐达提升,给我们三点基本启示:
调动党员积极性是基础。非公企业党员生存生活压力大,党员身份意识、宗旨观念容易淡化。活动从激活党性入手,充分调动党员自觉性,奠定了工作开展的坚实基础。只有把党员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把党员党性与永葆先进性的内生动力释放出来,才能真正做好党的建设各项工作。
党组织有为有位是关键。党组织在非公企业应该如何定位,是理论与实践不断研究探索的重大课题。活动表明,只要善于抓住企业主这个关键,找准嵌入企业的恰当点位,一般都会有适合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有效位置。因此,不管如何具体界定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地位与功能,其积极状态、有效作为十分关键。
党建工作紧扣发展是要诀。只有将党建工作的职能职责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任务紧密结合,才能找到党组织与企业价值取向的平衡点,只有把引领企业发展作为落脚点,企业党建工作才会有生命力,党组织自身建设才会赢得各方支持,得到长足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