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水安全,是指农村居民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得足量、洁净、负担得起的生活饮用水。农村饮水安全包括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4项评价指标。 新中国成立后至2015年底,我国农村供水先后历经了自然发展、饮水起步、饮水解困、饮水安全四个阶段,自2016年起进入农村饮水巩固提升的新阶段。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编制了专项规划,以各级财政投入为主,引导用水户广泛参与,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自2005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以来,共解决了5.2亿农村居民和4700多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09年,中国提前6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宣言提出的饮水安全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加上原有基础,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2016年开始,中国政府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目标到2020年,中国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5%以上,自来水普及率将达到80%以上,水质达标率整体有较大提高,千吨万人以上工程供水保证率不低于95%,小型工程供水保证率不低于90%,城镇自来水管网覆盖行政村的比例达到33%,进一步健全供水工程运行管护机制,逐步实现良性可持续运行;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2020年后,中国将持续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完善工程长效运行管护机制,进一步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确保到2030年实现人人普遍和公平获得安全和负担得起的饮用水。 截至2018年底,全国仍有104.3万贫困人口存在饮水安全问题。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和水费收缴机制,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供水设施建设运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