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书记部长论坛
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高层讲话 权威论坛 调研报告 专题报道 党建研究 成果研究 时代人物 各地政府 院校政工 艺术鉴赏 企业文化 精神文明 国情资料
科学理论 书讯书评 经典著作 历史资料 时事政治 基层建设 和谐社会 廉政建设 网址导航 党政学刊 党政博览 理论前沿 党建工作 党建新闻 组织结构
公告:受到台风“利奇马”影响,边远贫困农村的水井出... 传统银行业IT审计转型的路径选择... 汪洋代表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作工作报告... 汪洋: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议政建言... 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在京开幕... 不忘初心、逐梦前行2018年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网新... 热烈祝贺中共十九大胜利召开... 3月7日:人代会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日程... 3月6日:继续审议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专题报道
“在党的旗帜下前进——人民军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
中央巡视组工作画面曝光...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征求对中共十八大报告的意...
驳斥美南中国海问题声明 中国官媒要美国“闭嘴”...
中国军方回应越南战机入侵三沙市上空问题...
调研报告
务实 诚信 创新 开创涉外调查工作新局面...
民调:台湾民众对大陆官民好感度明显增加...
经济学家把脉2012年经济走势:8%以上增速可实现...
信任度调查中国综合指数最高 食品业信任度最低...
温家宝在武陵山区调研扶贫开发工作...
国情资料
红旗:主席请客,王进喜十分惊讶,主席:请吃饭不是特...
红旗:中柬建交,总理愁的不知让谁当大使,主席说出一...
红旗高高飘扬——红旗祥天上市,新能源在发展...
129年了,今天,我们一起缅怀伟人毛泽东!...
疫情下的全民思考:毛主席思想必将回归!...
     国情资料                                                                            当前位置:首 页 >> 国情资料

中国著名科技人物

【字号 】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2日 打印本页
 中国最早发明农业和医药的人——神农氏

    神农氏是中国远古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传说神农氏姓姜,可能是以羊为图腾的氏族,生长于姜水,又称炎帝、烈山氏。据说他擅长农业,并会品尝草药医治百病,是最初发明农业和医药的人。

    “三皇”之称,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外史》。所谓“三皇”,传说不一,不少古书记述为燧人氏(发明用火和熟食)、伏羲氏(发明渔猎畜牧)和神农氏(发明农业和医药)。从悠久的记载和现代地下考古资料的发现,以及社会发展史的普遍规律来看,这些人物及其业绩,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情况,并在长期传说中作为部族领袖而为后世所歌颂。神农(炎帝)还和黄帝并称,中国各族人民至今奉他们为共同的祖先。

    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创始人——西门豹

    西门豹是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魏国人。魏文侯(公元前446~公元前396年)在位时任邺(今中国中部河北临漳县西南)的父母官。

    邺地临近漳水,常遭洪水。他主持开凿漳水十二渠,引水灌溉农田,这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条大型灌溉渠系,也是中国多首制引水工程的创始。漳水含泥沙量大,引水淤灌改良了灌区范围的盐碱土地,使农业产量得以提高,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西门豹被称为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创始人。

    郦道元——中国最早的地理学家

    郦道元(约466—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出生在河北省涿县一个官宦世家,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

    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缺乏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

    为了写《水经注》,他阅读有关书籍达400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

    《水经》原来记载的大小河流有137条,1万多字,经过郦道元注释以后,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条,共30多万字,比原著增加20倍。书中记述了各条河流的发源与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状况,以及火山、温泉、水利工程等。这部书文字优美生动,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学”。

    中国最早的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

    北魏时期(公元386年~公元534年)农学家贾思勰,现在山东省益都(今中国东部山东寿光县)人。他著作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书名中的“齐民”,意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

    书写成于公元6世纪30~40年代,当时战乱频繁,他从传统的农业思想出发,著书立说,介绍农业知识,希望富国安民。贾氏除山东外,到过今山西、河南、河北等省,经营过农、牧业生产,对农业生产有较深的了解。

    该书最初在民间传录,到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天圣年间才官刊颁发给劝农使者,用以指导农业生产。以后官私传抄不绝,版本多至20余种。早在唐代末期(公元907年前后)已传入日本,至今日本还藏有北宋最早刊印的残本。近代以来,世界上已有多种译本出版,并有不少研究此书的著作。

    该书虽然写成于6世纪,但其卓越的科学内容,对后世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世界农学史上光辉一页。
中国战国时期水利专家——李冰

    李冰是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水利专家。约在公元前256~公元前251年的秦昭王末年任蜀郡守,在现在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都江堰(古称都安堰湔堰,宋、元以后称都江堰)。

    相传他曾在大堰上游设立石人,以测量水位和掌握灌区引水量,并制订“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准则。都江堰具有灌溉、防洪和航运效益,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此外,李冰还曾主持兴修岷江支流和沱江流域灌溉工程,凿平滩险,疏通青衣江航道,并在这些地区修建索桥和建设盐井等。

    古代人民怀念他的功绩,曾流传有李冰化作水牛、战胜江神的神话。

    中国古代科学名著《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

    沈括(公元1031年~公元1095年)是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钱塘(今中国南部浙江杭州)人。沈括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

    他通过对动植物的观察和研究,在其名著《梦溪笔谈》中广泛记载和描述了各地所产的动植物,如南海的砗磲、潮州的鳄、西北的枸杞、北方沙漠的跳鼠等。他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知识,留下了不少科学的记录。《梦溪笔谈》中还记载了有关防除农业虫害的事例,以及防御蚊虻的方法等。

    此外,他在解剖生理方面也有比较精深的研究,他在《梦溪笔谈》中明确提出,人有咽和喉两个部分,咽用来咽食物,喉则用来通气。他对化石也有正确的认识,他在太行山上看到螺蚌壳化石,据此他正确地指出这一地带过去曾是海滨。

    沈括广泛记载各地动植物的《梦溪笔谈》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科学著作。

    中国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

    郭守敬,生于元太宗三年(公元1231),死于元仁宗延二年(公元1316)。是中国元代的大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

    郭守敬和王恂、许衡等人,共同编制出中国古代最先进、施行最久的历法《授时历》。为了编历,他创制和改进了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仰仪、立运仪、景符、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还在全国各地设立二十七个观测站,进行了大规模的“四海测量”,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0.35;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值完全一致。

    郭守敬编撰的天文历法著作有《推步》、《立成》、《历议拟稿》、《仪象法式》、《上中下三历注式》和《修历源流》等十四种,共105卷。

    为纪念郭守敬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东方药学巨典”《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壁,生于公元1518年,死于1593年。是中国明代(公元1368-1644年)卓越的医药学家,也是当时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巨匠之一。一生中著有《本草纲目》等十余部著作,为中华民族和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草纲目》总结了中国明代中期以前的药物学知识和用药经验,纠正了本草书中的许多错误,把中国的医药科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它也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动、植物著作,它所记载的药物,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3大类,其中植物1167种、动物478种,这比记录动植物种类最多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还多200多种。

    李时珍还在《本草纲目》中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动、植物分类方法。他将所有动、植物分为:草、谷、菜、果、木、虫、鳞、介、禽、兽和人等11部。在各类下,分别记述若干种植物或动物。

    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即李时珍逝世后3年,《本草纲目》在南京首次出版,即金陵版。公元1603年又在江西翻刻,此后被辗转翻刻了几十次,促进了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和对动、植物的研究。17世纪初《本草纲目》传入日本,在18世纪初传入欧洲,并相继被译成日、朝、德、法、英、俄、拉丁等多种文字,对世界医药界和博物学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李时珍一生写了很多医药书,除《本草纲目》外,还有《浙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濒湖医案》、《集简方》、《五脏论图》、《西三焦室难命门考》、《白花蛇传》等书,但大部分已经散失了,流传下来的只有《浙湖脉学》、《奇经八脉考》两书。这两部书现在是学习诊脉的必读书籍。

    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徐光启

    徐光启,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死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他是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天文学知识介绍到中国,可谓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

    徐光启毕生用力最勤、影响最广的是在农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是《农政全书》,在农学遗产方面极负盛名。

    《农政全书》共六十卷,五十多万字。其中作者自己写作的大约有六万多字,其余引录了二百二十九种古代和同时代的文献。徐光启不仅博采众长,对大量材料进行了分类汇辑,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加了不少评注,表明了自己的见解。全书分做十二门,包括农本、田制、水利、农器、农时、开垦、栽培、蚕桑、牧养、酿造、造屋、家庭日用技术以及备荒救荒(荒政)等方面。重点在开垦、水利和荒政等几项,篇幅占全书一半以上。这几项农政在过去农书中都没有系统叙述过,《农政全书》却集中而系统地提了出来,成为这部书的显著特色。

    徐光启一直致力于把中西科学结合起来。徐光启采用西方改革历法。在四年的时间里,他完成了一百三十多卷的历书编译工作,因为编纂在崇祯年间,取名《崇祯历书》。徐光启的天文工作,对于中国古代历法的改革是一次飞跃性的突破,《崇祯历书》奠定了中国近三百年历法的基础。

    另译著有西方的《几何原本》、《泰西水法》、《测量法义》、《测量异同》、《勾股义》等。对中国当时的数学、天文、历算、军事、测量、水利和农业等学科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

    宋应星,明朝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出生于江西奉新县,大约在清顺治年间(公元1661年前后)去世。是明代(公元1368年至1644年)杰出科学家,被誉为“中国的狄德罗(Denis Diderot,18世纪法国博学多才的思想家)”。

    宋应星勤于著书,在做官期间就已完成了《论气》、《谈天》、《原耗》、《美利笺》、《杂色文》、《天工开物》等哲学和技术著作。在告老还乡之后,又以文学著述自娱。宋应星大部分著作可惜已失传,现只存《天工开物》、《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五部作品。从中可看出他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文学造诣。

    宋应星最著名和最有影响力是《天工开物》。此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既有大量确切的数据,又绘制了123幅插图。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又细分为十八卷。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磺、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宋应星注意从一般现象中发现本质,在自然科学理论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首先,在生物学方面,他在《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把中国古代科学家关于生态变异的认识推进了一步,为人工培育新品种提出了理论根据。

    在物理学方面,新发现的佚著《论气·气声》篇是论述声学的杰出篇章。宋应星通过对各种音响的具体分析,研究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规律,并提出了声是气波的概念。

    中国铁路事业的开拓者——詹天佑

    詹天佑(公元1861年~公元1919年),是中国杰出的铁路工程师,原籍中国安徽省婺源县(现属中国南部江西省)人。他一生主持修建了许多条铁路,最为世人瞩目的是20世纪初他主持修建的越过险峻的八达岭的京张铁路,成为中国自建山区铁路的先驱和典范。

    光绪十四年(1888年),詹天佑经友人推荐到天津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这是他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他先参加了天津至山海关、天津至北京铁路的新建工程;后又参加山海关至沈阳铁路的建设,并主持营口支线的工程。1904年,詹天佑主持北京至张家口铁路的勘测设计和施工。北京至张家口铁路工程艰巨,从南口经居庸关、八达岭至岔道城的22公里区段内,詹天佑决定采用之字线的方案,并决定开凿隧道数公里,在当时施工条件下极为艰难。京张铁路通车后,詹天佑又主持由张家口向西展延铁路的工程,并兼任为川汉铁路宜昌至万县段的总工程师。还受聘为开封至洛阳和洛阳至潼关铁路的工程顾问。此后,就任粤汉铁路总办兼总工程师。

    辛亥革命后,詹天佑先被中华民国政府任命为粤汉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继而又被任命为粤汉川铁路会办。先后建成广州至韶关、武昌至长沙铁路,完成了川汉铁路的筹建工作。1913年詹天佑被任命为中华民国政府交通部技监,对于掌握全国铁路的技术标准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同年中华工程师学会成立,他被选为第一任会长。1916年,香港大学授予他荣誉法学博士的学位。
 

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网、北京电信通电信工程技术支持!
主管单位:中国人生科学学会
业务指导单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央文献研究会、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网版权所有 
电话:010-57361008 传真:010-57361008
官方邮箱:
zggcdllcx@163.com 京ICP备10000085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6518号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11-2026 by www.zgll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