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茶文化的载体,中国古代茶具的历史与饮茶一样久远。最早的饮茶文献,当为秦汉时的《神农本草》,其中称:“神农尝百草,日进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代所以陆羽著世界
第一部《茶经》也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因此人们公认,至迟至战国,茶之作用,已被了解。而茶具,应与饮茶相伴而生。最早的水器中,酒具与茶具似乎没有明确的分工,我
收藏一些有4千多年历史的彩陶、硬陶和骨器等,其中有一些既可看作是水器,亦可当作酒具,有一些其造型与现代的茶具几近相同。西汉末年,一个叫王褒的高官,也是有名的辞赋作家,写
了一篇叫《僮约》的文章,其中就有“烹茶尽具”之说。可见当时的富贵人家,已经十分讲究饮茶的器具,“尽具”也就意味着有专门的茶具了。可以认为这是将茶具从水器和酒具中独立出
来的最早文字。这也意味着饮茶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意义,饮茶要讲究器具,这就有了仪式感,茶文化也就开始形成了。
而茶既成为一种文化,也就有了道之说。茶道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之说相伴而生的。茶之道,说到底,就是一个和字。从个体小处讲,品茶的过程,当然不是牛饮,海喝一通的解决一个
渴,它同时也是升华精神、愉悦身心、交友论道的艺术审美活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得到一个由外到内,由物质到精神,由感官到心灵的统一和升华。从国家大处讲,一个茶的文化,
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旺、民生的繁盛、文化艺术的进步,乃至对沟通世界文化、促进各种文明交流的作用。从居家小处讲,茶关系千家万户的生计,涉及到家庭的和谐,所以说茶和
天下。而古代茶具,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承载者,自然负有重要的责任。把我收藏的古代茶具奉献出来,在茶叶之乡进行展览,正是希望人们从中看到茶具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哲学的影
响。
茗饮茶具的出现与发展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专指用于茗饮的器具,它是伴随着饮茶之风的流行而出现的。“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最早的茶具只是日常所用的生活器皿,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才演化
出专用的器具。其材质从早期的陶、金属到瓷器,再到现代的玻璃和新材料,历史上曾使用过各式各样的材料制作茶具。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发现饮茶器要做到既不夺茶真香,又无损汤气
,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还是以陶瓷器最为适宜。而金属,尤其是锡作为贮茶器具的材料,有较大的优越性。因此,茶具文物中最为主要的是陶瓷类器物,偶有金属或其他材质
仅为点缀而已,本展览所陈列的茶具也以陶瓷为主。


战国 龙首提梁陶盉

